|
修武县投巨资为残损矿山“整容”
致力于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的修武县历来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2004年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324万元,了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回头山矿区(大坝采矿点)和西村乡东交口新村东共2个煤矿塌陷区,共完成坡面防护打钎挂网16000平方、坡面覆土1280立方米、喷播绿化16000平方米、幼龄植被节水灌溉16000平方米;治理了损坏的耕地580亩、荒芜山地360亩;今年7月,该县通过组织专家对北部山区的煤矿塌陷区、废弃采石场实地踏勘,向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申报了修武县西村乡洼村西煤矿塌陷区、修武县西村乡东郊口新东村煤矿塌陷区、白庄煤矿煤矿塌陷区、方庄镇东南煤矿塌陷区和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百家岩采石场、修武县古洞洞窑采石场共6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届时将恢复被损坏的耕地面积达14368亩、荒山地面积5560亩、植被面积41000平方米。
2002年底,修武县全面叫停了达不到规模的非煤矿山60家,取缔了云台山景区内和周边所有开山采石矿山企业,并取缔了辖区仅存的11家小煤矿,提前实现了禁采目标。但开山采石、采矿遗留下的残损山体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该县北部山区西村、方庄两个乡镇的一批主干道,在通往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车后,裸露出来的岩石,象一块大伤疤长在山间。山崖上,零星长着一些泡桐、马尾松,更多地方则是寸草不生,严重影响了山体景观。该县采矿业发展迅速,最多时达300余家。大规模石材开发,造成山体千疮百孔,破坏了生态平衡。多数矿点只开发不治理,只索取不投入,矿山环境开始恶化。片片青山挖痕狼藉,残损的山体不仅导致水土流失,还给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成为当地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为此,该县组织县国土、环保、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组,对该县北部山区因采矿而遭到破坏的山体、农田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拉网式调查、摸底。共调查了山区的32个村庄、163个山头和石沟、343个矿点,并一一进行了测绘、计算、上图,为搞好矿山环境治理奠定了基础。
2004年4月,该县向河南省财政厅申报的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回头山矿区(大坝采矿点)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批准预算资金是9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为74万元,项目总投资164万元。该项目委托北京大青园林绿化研究所,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高次团粒系列喷播与激活技术,进行恢复治理。工程主要以边坡喷植防护为主,以植物和土木工程相结合,固定、绿化边坡。该项目于2005年8月底竣工,共完成坡面防护打钎挂网16000平方米,坡面覆土1280立方米,喷播绿化16000平方米,幼龄植被节水灌溉16000平方米。
2005年10月,该县又申报了西村乡东交口新村东煤矿塌陷区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项目。该煤矿塌陷区是计划经济时期开采煤炭资源引起的,该矿区于1985年破产。但造成塌陷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损坏耕地580亩,荒芜山地360亩,大部分农田出现季节性积水,失去种植能力,同时也造成当地10余户居民房屋不同程度的开裂,严重破坏了地质环境,使矿区的自然生态日益恶化,破坏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2005年12月20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下达了《关于2005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项目支出预算的通知》,批准项目资金160万元。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编制了该项目的设计书,采取注浆加固方法对塌陷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经过一年半的紧张施工,今年5月19日,该工程项目通过专家的验收。
通过项目的实施,矿区的自然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为了彻底改善矿区的地质环境,消除了崩塌地质灾害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恢复了边坡植被,抑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该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200万人大关,达204.36万人次,门票收入13151.55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1%、27.5%。安置就业人员3.2万人,当地8000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