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匠之乡”——五华
地处粤东北山区的五华县,麻石、花岗石资源丰富,民风质朴强悍,很早以来就有不少人以石为宝,以打石为生,有“五华阿哥硬打硬”称谓,是名闻遐迩的“石匠之乡”。
五华无处不有石,其中尤以横陂叶湖最为著名。该处有大大小小的石山11座,面积2平方公里多。石质坚韧、干燥,是制作门、窗、柱、础、磨和石雕的上料。叶湖采石始于清朝初年,据说当时有一江西石匠乘船经琴江下游叶湖回头坝时,发现有一光亮石块从河岸石山伸入水中,宛如神龟吸水,即叫船家停下船来,仔细观察,见石质上乘,河岸石山石质亦相同,便于此安下身来,采石制料。嗣后本县匠人亦陆续前来,荒僻冷落的石山,逐渐兴盛起来。叶湖采石至今已历300多年,经常有几百名匠人在该地制作各种石料,产品经琴江运销兴梅、潮汕及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现在叶湖村一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以打石为主业。进入村中,随时可听见叮叮当当的打石声,随处可发现石屋、石楼、石道、石桥。村中的建筑物几乎全用石砌成,朴质美观,极具特色。尤其吸引人的是石山经长期采石后形成的石窿,洁净光滑,通风透光。进入石窟,可发现石匠们采石后留下来的石阶、石床、石桌、石凳和随意雕刻的石狮、石人、石马等物,是观赏不尽的艺术之宫。
五华石匠布及全县,其中又以安流、横陂、平南、华城、转水、水寨、锡坑诸镇为多。 新中国成立前,五华石匠挟技谋生,穿州过府,过香港,走“南洋”,在广东、香港、印尼、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等的海内外不少城镇、乡村都有他们开设的石铺,许多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建筑都凝结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他们洒下的辛勤汗水。据统计,五华在外侨胞中,60%是石匠出身。据资料记载,香港初建时期,凿山开道,兴筑海堤,需要大量石匠。当时,广东石匠分肇庆派与嘉应州派,肇庆派以善雕端砚和碑碣闻名,嘉应州派以善打花岗石柱础著称。故其时来港石匠以嘉应州五华人居多,百年以来,不下数万人。现在平南黎塘村就有一千多人在港从事石业。今日香港,西自荷利活道西头,经西营盘以至石塘咀、薄扶林等处,东自大道东经跑马地、铜锣湾、大坑、北角以至筲箕湾等地,皆为五华石匠来港打石之地。西营盘、薄扶林、大坑、筲箕湾等地亦因石匠所居而成村落。据香港罗香林教授《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记载:“综观港九之伟大建筑,或外表全部以光面石砌成,或柱础拱门与石柱石栏杆等尤变化多而美观,成为一种风格,而石砌之海堤与穿山道路工程亦伟大,此盖以港九之地理环境使然,而客家石工石匠,遂得尽其劳力,发挥其在香港建筑之功能。”这些客家石工石匠大部分为五华人,他们为香港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县人民政府组织引导下,五华石匠上京、赴省,到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甚至出国,在各地建设中大显身手,赢得了崇高的赞誉。如五华石工队于1958年参加了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受到国务院的奖励;于1964年支援越南兴建了全长80多米的哥龙河拱式大石桥等。近年来,县政府组织5800多名石工在广州、深圳开设石场100多个,还有大批石工活跃在深圳、珠海、广州、增城、花都、从化、番禺、顺德、中山、宝安、韶关、惠阳、佛山、肇庆及海南、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五华石匠技艺精湛,名师巧匠辈出。他们能凿石成门、窗、柱、础、碓、磨,能铺设公路、桥梁、码头、海港,能建筑高楼大厦,能雕刻千姿百态的人物、山水、草木花鸟、走兽飞禽。
传说从前,五华有两个石匠比艺,一个用麻石雕刻算盘,另一个用麻石雕刻画眉鸟笼。两个石匠在麻石上精雕细刻,花尽心思,各逞技能。不想,当那个雕刻画眉鸟笼的石匠大功就要告成时,失手打断了鸟笼中画眉的一条脚。石匠大为懊恼,认为百日之功毁于一旦。茶不思,饭不想,躺在床上长吁短叹。刚好,他早已出师在外的大徒弟前来探候师父,见性格开朗的师父躺在床上一副愁眉苦脸、没精打采的样子,不禁觉得奇怪,便问师父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师父指着断脚画眉说,完了,完了,这下输定了。徒弟走前左看右看,心头猛然一动,不禁大叫道,师父,有救,有救!师父素知他的大徒弟之能,闻声一骨碌从床上跳起,向徒弟连声问道,有何办法?有何办法?徒弟道,雕只缩脚画眉,岂不更好?师傅一听,眼笑眉开,连声道,妙!妙!妙!到了献艺那天,玲珑剔透的算盘和活泼灵动的画眉鸟笼并列桌上,吸引了众多石匠前来评看,无不啧啧赞叹,认为均是巧夺天工,是石雕中的上乘珍品。
水寨大桥东端有两尊雕刻于清朝初年的石狮,是五华石匠的传统佳作之一。原置于华城天妃庙前,1952年水寨大桥建成后,移置于此。石狮高130厘米,长98厘米,宽47.5厘米,威风凛凛,气度非凡。口内均含一颗滚圆溜滑石珠,只要用手轻轻一拨,石珠就会滚动,但不管如何拉取,总是取不出来。据说当时雕刻这两座石狮的师徒两人,为了不受外界干扰,特制了两顶蚊帐笼住两块大石,然后躲进里面,历经三百多天,聚精会神,呕心沥血,终成精品。
用石块架造桥梁是五华石匠的拿手技艺。资料记载,早在450多年前,五华转水就有黄龙石桥,“以木为之,嘉靖十六年(1537年)易以石”。现在还保存的华城董源石桥,建于明嘉三十七年,于今亦有400多年历史。1958年,五华县人民政府组织石工到北京玉带河建筑了一座3米长、2米宽的拱式清水桥,赢得了崇高的赞誉。此后,五华石工建桥队伍转战祖国各地,先后建筑了北江流溪河大石桥、从化神岗大石桥等。在五华本县境内,建有公路石拱桥100多座,其中兴建于平南深沟高堑中的平南大桥,长77米,高13.4米,空腹单跨,孔径50.2米,全用优质石料砌成,跨径为全县古今石拱桥之冠;兴建于锡坑河与琴江汇合处的锡坑大桥,开创了用石灰加生石膏制成混合砂浆,垒起长36米、高7米、净跨20米的乱石拱桥。自1959年建成至今,虽车辆往来频繁,仍安然无恙。
最能代表五华石工建桥技艺的为位于琴江下游水寨镇的水寨大桥,于1959年11月动工,1961年2月建成,历时仅一年多。全桥四个大拱,长236.2米,宽6.6米。整座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条钢筋,桥柱、桥面、栏板、空心电灯柱、台阶、桥头堡,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踏上大桥,宛如置身花岗岩世界。桥的装饰古朴美观,桥东放置两尊威武雄壮的大石狮,桥西设浮雕龙柱两条,桥两面栏板刻龙凤花纹图案,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当夜幕降临,石树灯花,流光溢彩,蔚为奇观。该桥石料选自五华本县油田下窑,共用去不同规格石料 13556立方米,从开采、修琢至安装,均由本县石匠独力完成。有一位精通桥梁建筑、对赵州桥颇有研究的专家说,水寨大桥长为赵州桥的五倍,建筑难度比赵州桥大得多,“五华不愧是石匠之乡,李春辈出”。《人民画报》《中国桥梁画册》均选登了水寨大桥影照。
五华石匠的建筑力作和石雕珍品很多。除桥梁外,较大规模的建筑有广州石室,深圳白芒海关石屋,从化县两层走道、东西南北四门、高23.5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为联邦德国建造的花岗岩石室等,均为石建之佳作。较著名的石雕珍品有广州海珠广场解放军石雕、越秀山五羊石雕、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卧虎、向秀丽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像、南越王墓门前石雕群、珠海滨江公园珠海渔女雕像、佛山城雕,以及通过从化外经委出口澳大利亚的石狮和双环石马等,这些石雕,不仅形似而且传神,达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较为完美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