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匈奴”石刻是霍去病墓石刻中最著名的珍品。这一石刻精品形象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匈征战的功绩。
陵墓石刻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被认为具有纪念碑性质,较常见的有石阙、石碑、石雕像等,大多见于陵墓前墓道和墓门的两侧。石阙最初是宫殿门前带有威仪和装饰作用的建筑,两汉之际,逐渐成为王公宅门与陵寝前标志性的建筑装饰品。石碑产生的年代相对较晚。石雕像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深远。
传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原时,有人在甘肃临洮见到一个巨人,叫翁仲,“其高五丈,足迹六尺”,力大无穷。秦始皇将天下收缴的兵器熔化掉,铸成的高大铜人遂取名翁仲。后来,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开始有人效法,在陵墓前用石雕做成石翁仲,并相沿流传不绝。
陵墓石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陵墓石雕,位于今陕西西安茂陵。
西汉时,北方疆域常受到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扰。年轻威猛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鏖战,为巩固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命令军队披着黑色铠甲在国都长安列阵为他送葬,还模拟他曾经战斗过的祁连山的形貌为他修建墓冢。在形如大山的墓冢上,安放了多种动物的石雕像。这组雕像皆选用巨石刻成,长度一般超过1.5米,最大的达2.5米。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变迁,这组石雕虽部分保存下来,但原来放置的位置已无法考证。近年,当地政府将尚存的16件作品集中建室保护起来,计有卧马、跃马、卧虎、卧猪、卧牛、羊、象、鱼及“马踏匈奴”、“怪兽食羊”、“人与熊斗”等。依据现在作品分析,这组石雕的核心应是其中3件骏马雕像。
卧马、跃马和“马踏匈奴”3件骏马雕像,可以看作是召唤、战斗和胜利3个阶段的象征,强烈地表现了称颂英雄击败匈奴军队的主题。那匹卧马虽呈卧姿,但扬颈奋首,似乎已经听到战斗的召唤,准备跃起直赴疆场。那匹跃马,前肢腾起,与其巨大的体量相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征服强敌的气势。“马踏匈奴”中的骏马,将敌人仰面压在马腹之下,满腮胡须的敌人不甘失败,用手中的长矛刺向马腹,但胜利的骏马毫不理会,稳稳地站立在大地之上。从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像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石雕技艺还处于初级阶段,作品造型相当大程度上受到石材形状的限制。由于缺乏精良的工具将巨大的石坯镂雕成形,人们只好尽量选取与作品造型轮廓大致近似的石材,以求只进行最少量的修凿加工。外形轮廓雕好以后,加工的重点集中于刻画动物的头部,以及最能表现动物体态特征的部位。至于细部刻画,仅能利用浮雕和线刻技法。为了弥补技法拙稚的不足,就将动物设计成伏卧的姿势,从而避免了腿与腿之间的空间需要镂雕的难题。
(中国石材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